

“下游老人”即为晚年陷入贫困、晚景凄凉的老人。 *本文节选自日本作家藤田孝典代表作《下游老人》。 模式1 因为患病或遭遇事故而支付高额的医疗费 步入老年,人们比想象的更容易得病。人们退休后会发现自己患上了癌症等平时想不到的病症。如果负担了超出预算的高额住院费和医疗费、护理费,生活会一下子变得入不敷出。 坐拥退职金800万日元到1000万日元的人,在动了几次癌症手术后,就把养老的钱全部开支掉的例子也是存在的。虽然有高额疗养费补贴制度在,但是也有住院时的差额床位费开销以及不纳入保险制度保障范围的治疗费,经济负担相当重。另外,癌症需要长时间疗养的情况也是相当多见的。 模式1在65~74岁的老年前期人口中特别多见。和过去相比,现在的老人中精力充沛者甚多,退休年龄延迟了,他们也会觉得:我老了还不是干得很欢吗?沦为下游的老人很多都有同样的想法。他们的脑海里本就有一幅靠“养老金+工作收入”生活的规划蓝图。 不过,这张规划蓝图只有靠健康这一前提才能成立,自己能不能健康一辈子,谁也不知道。我们必须自己认识到,这种想法只是个人的一厢情愿。 模式2 子女成了“穷忙族”和啃老族 现实问题是,很多青年被迫拿着微薄的薪水没日没夜地长时间劳动。在这种处境下还被指望着照顾双亲,其境遇实在可谓残酷。当下恐怕已经不是子女赡养父母的时代了。 不仅父母没法指望子女照顾,子女本身都成为他们“下游化”的一个因素。因为子女变成“穷忙族”或“家里蹲”,不得不在子女成人以后继续照顾他们的老人正在增多。子女在老家和父母同居,自己生活费不够要靠父母的积蓄和养老金填补的情况也在持续增多。而且,父母死去,子女隐瞒事实继续领取父母养老金的事例也层出不穷。这如实展现了不靠父母就活不下去的年轻人正在增多的现状。一方面,父母希望孩子离家自立,另一方面,又因为知道他们有苦衷而无法强逼。想着“早点让他们离家”的父母和“没有地方可去”的子女辈互怀不满,而被牢牢拴在一个家里。 模式3 不断增加的中老年离婚 如果丈夫是公司职员,妻子是家庭主妇,在此情况下,离婚会让男方遇到无法预想的经济问题。除掉要支付给前妻费用之外,如果子女没有成年,还要支付抚养费,而且所得的养老金也要根据各自的家庭贡献而折半。为此,只要收入增加没有指望,往后的生活水准就不得不大幅下降。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结婚和夫妻生活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到了60岁前后,女方有意无意忍下的不满情绪一下子爆发出来,特别是女性积极选择离婚的情况正在增多,这也许可以说是一种到了老年期终于自我觉醒的状态。 因此,男人要抛弃只要能赚钱就可以万事不考虑的这种老想法,必须改变自己在家庭中的作用,在进入晚年以前,要一点儿一点儿地把生活重心从工作转移到家庭中来,在感情层面上也好,在经济层面上也好,都要和太太好好商量“一起生活”的事,这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意识在年青一代上倒已经是慢慢普及渗透了,夫妇各自分担家务和子女养育的责任,这在维系夫妻关系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模式4 即便患上老年痴呆症,周围也没有家人可以依赖 因为高龄期时间延长,患上老年痴呆的概率相对变高。听到老年痴呆这个词,读者眼前大概会开始呈现出家人等监护人的负担。不用说,这负担确实不小,但在得了老年痴呆又不得不独居的情况下,人们会遭受来自完全不同层面的威胁,那就是诈骗等不法行为。 患上老年痴呆症特别容易成为一桩问题,原因在于患者难以觉察到自己的症状。老年痴呆症的早期症状,虽然医生和社会福利事业的专业人士一看就能确定,但是本人能够察觉到的例子是很少的。即便周围有人相助,若只是容易忘事的程度,他们是感觉不到症状的。所以说,独居生活,处境会更加严重。 因此,老年人自己管理金钱时需要留个心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