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5亿,预计到2050年,我国无子女依靠的老年人数量将超过7900万,独居和空巢老人占54%以上。而另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空巢老人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高达60%,其中达到疾病程度、需要治疗的占到10%至20%。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多数老人意识不到得了抑郁症
老年人的心理疾病具有隐匿性,老人一般不会主动表达心情不好,而是会反复诉说各种不适。老年抑郁症的核心症状虽是情绪低落,但大多数患者是以躯体症状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比如睡眠障碍、头痛、胃肠道不适、食欲下降、心血管疾病或假性痴呆等。这个时候,老人的老伴或者子女就要密切关注老人是否有情绪异常,必要时带老人到医院及时就诊。”
然而,多数的老年抑郁症患者没有得到规范的药物治疗。这些老年患者多数是因睡眠障碍来寻求治疗,或是自觉情绪低落、烦恼等情况。还有一大部分的患者不好意思就诊,或是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是病,不知道通过吃药可以治愈。
专家说:“老年抑郁症的危害性不容忽视,严重者会有自杀、自残倾向,如不及时诊治,会造成生活质量下降、增加心身疾病的患病风险和死亡风险等严重后果。”
治疗心病先要找到“病根儿”
生活失去目标”是很多老年人患上抑郁症的原因。老人退休后,生活突然变得空闲,“无所事事”的生活让老人觉得自己不再具有价值,他们会感觉被这个社会所孤立、摒弃,没有了生活的方向。面对老年抑郁症患者,重要的是找到他们得抑郁症的原因,然后根据原因进行开导,指导患者和家属应该怎么做。
现在的年轻人在外工作和孩子接触少,却要求父母把孩子管教得很好,这无疑增加了父母的压力。
在长期从事老年抑郁症治疗的过程中,许多医生发现,诱发老年人抑郁症的因素有很多,退休后失去生活目标、子女不在身边、老伴突然离世、长期慢性病引起的继发性抑郁,甚至还有因隔代带娃有苦难言导致的抑郁。“老年期是人生的一个特殊时期,由于生理、心理上的变化,老年人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减弱,任何应激状态都容易引起抑郁等心理障碍。”
应对老年抑郁症要“双管齐下”
抗抑郁治疗常常需要很长时间,目前没有特效治疗药物,且药物副作用较明显,多数患者无法坚持长期服药。并且,抗抑郁药物需要在医师的指导下加减,不能随意停药及换药,需要定期复查。家人及朋友的关心及鼓励也是抑郁症的重要治疗手段。因此,当老人发现自己出现不良情绪,或是家属发现老人有情绪异常时,要及时就医。医生需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以便“对症下药”,针对不同的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老人如何自己走出心理困境呢?专家建议,老年人首先要改变认知,改变原来的生活模式,要从以工作为中心转向以家庭为中心,以紧张为中心转向以闲暇为中心;要有心安理得享受的心态,要达到“悠然见南山”的心态;要“服老”,把事情都看淡一点,宽以待人的同时也宽以待己。他建议老年人要保持广泛的爱好,培养有益健康的兴趣,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扩大自己的生活圈子,精神上有所寄托。
对于老年抑郁症患者来说,家人的关爱是最好的良药。作为患者的子女,应该多去关心老人,多去陪伴老人,理解和包容老人的行为及情绪,而不是批评。另外,如果有抑郁症的老人提到死,哪怕只有一次,家人也要特别注意,务必24小时关注患者,及时带老人就医。专家建议,可以带老人多学习新知识,接触新活动,培养兴趣爱好,以更积极健康的心态投身到自己的晚年生活中。